2007年8月31日 星期五

肆、丹姆斯特公路

丹姆斯特公路Dempster Highway (to Inuvik, NT)

丹姆斯特公路之起點為道森市,但其真正起點離該城仍有四十公里。丹普斯特公路長736 km ,是北美地區唯一條能開車直達北極圈的通道,它四季開放,沒有限制。在阿拉斯加由Fairbank往北極圈雖也有一條公路,但那是油公司的專用道路,並不開放大眾通行。其他地區在冬季結冰時,也常關閉通行。此條公路有一大半里程在育空地區,另一小段在西北領區(NWT, Northwest Territories),最北可到伊努維克鎮( Inuvik) ,其時差為一小時。



這條公路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有名的兇險道路,路面僅舖碎石,行車其間,最怕爆胎。其所經過的地段均為相當偏遠的荒野,漫長的路途中,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中間更難得碰到一輛車。

不像其他的公路通常地基穩固,這條公路有大部份路段均建在永凍層之上,所以必須使用碎石作為絕緣,以免底下的永凍層受熱而融化。所以碎石舖設之厚度通常在1.2-2.4米,有些特別地區甚至更深。若無絕熱措施,永凍層融化後,整條路將下沈到土地之硬盤上。這些碎石大部份就地取材,有些地區碎石尖銳,因此容易刺破輪胎。

這條公路以威廉丹姆斯特(William John Duncan Dempster)為名,他是加拿大騎警。年輕時,每一年必須在最北的麥佛遜堡(Fort McPherson)及道森城之間來往巡邏,被稱為「古道鐵人」。麥佛遜堡在伊努維克之前約100公里處需要渡河才能到的地方,但都已經在北極圈之內。當時在冬天嚴寒氣候中,甚至低到零下四十度,都必須以雪撬作交通工具,四年內至少要來去十回。他在這裡服務約37年,1934年回到溫哥華退休。

這條公路之修築大致上是依當時丹姆斯特先生以狗撬行走的路線。他熟悉此條路徑是得自該區葛伊青(Gwitchin)印地安人的指引,因為這一族人在這一帶活動甚久。這條道路之修築緣起也經過諸多波折。1957保守黨閣揆John Diefenbaker打算開拓北方的資源,因此決定撥款興建這條公路。最初規劃為兩線雙向,路寬為24呎,估計需三千萬元。次年加拿大大選,自由黨則攻擊這項計畫是建築一條由冰屋到冰屋"from igloo to igloo".的道路。還好,大選後保守黨大勝,乃決定繼續執行是項計畫。取名為通向「資源之路(Roads to Resources)」,主要還是美國在北極圈發現大量的石油。這條資源之路的經費約一億加元,但由於執行一再拖延,經費逐漸見拙。當時就有人戯稱此路將為「痛悔之路(Road to Remorses)」,而那些被迫與世隔絕的築路工人們則更戯稱它為「離婚之路(Road to Divorces)」。此路之最初四十八公里是沿克隆岱克河岸興建,將附近的雲杉林砍伐建路工程難度較小;然而1961年內則僅增建12英里,進度變得非常緩慢。後來證實原盼能在鷹原開採石油的期望落空,計畫因而停頓;這一停頓就停了十年,整條路變成名符其實的「無盡頭的路(The Road to Nowhere)」。

1970年由於計畫在麥肯錫河谷興建油管,加拿大政府才重燃希望,撥款完成這條公路。公路之命名在興建過程中也屢有變更,最初名稱為育空11號公路,但完成至平溪(Flat Creek)時,又改稱為平溪公路;當修築到鷹原時,又稱為鷹原公路,後來又被改為阿克拉維克 (Aklavik)公路。1963年現在的名稱才最後定案。

此條路建築過程中,環保團體一直爭議不斷,怕會阻斷十二萬頭動物之遷徙。而育空政府甚至在此路完成之前一年投票要推遲是項計畫,改為優先處理史格加威公路(Skagway road)。不管如何,丹姆斯特公路至1978年才正式通車。環保人士所擔心的事情反而沒有發生,因為大批的野生動物仍能順利通過路肩,甚至利用路面作為遷徙的路線。倒是狩獵者也利用此路線更容易獲取動物,這也是育空政府對此路開放觀光客持有若干保留的原因。



現在鷹原正好在此路的中央點,它設有加油站及旅館,作為旅客的中繼站。離此北方約32公里處則為北極圈66.3度的緯度標,通過這裡就進入北極了。這裡有一則故事是,在還沒有北極圈標設立時,有一位名哈利(Harry Waldron)的人,他原是一位電匠,卻自稱為北極圈的看護人。他在1960年晚期曾為公路建築工人,離開後,常到當時的北極圈的石頭上坐下,手持著告示牌,提醒過往的旅人已進入北極圈。哈利常穿著燕尾服,口啜香檳酒,擺著姿勢供遊客拍照。並義務解說有關育空的故事及吟當地的詩人羅伯索維斯(Robert Service)的詩。育空政府後來感其誠,還特別支薪,讓他繼續做這件事他認為喜歡做的事。

不過,大家要知道,即使是八月的夏天。在北極圈的溫度仍然十度以下,必須穿上厚外套。這人身穿燕尾服,倒是必須練就一身抗寒的功夫才行。當時路過丹姆斯特公路的旅客每天可能不足一人,這人呆呆地在那裡坐著,也真夠消遣他的時光了。

零公里的路標

零公里的路標矗立在往道森市之克隆岱克公路旁,任何想與丹姆斯特公路沾上邊的人都可以在此拍照留念。這零公里只是一個起點,要接受丹姆斯特公路試煉的人必須由此走過;也代表若有願望往北極圈去的人都要在此稍作準備才能上路,無論把車子加滿油或為自己多補充些食物。



過了零公里,也就是克隆岱克河上的木橋。此木橋說寬不寬,說長不長,但蠻有特色。由橋上往右可以觀看北克隆岱克河水在此滙流主河後過橋往西流出,並與育空河會合。過了此橋,公路仍有一段相當良好的柏油路面,開起來相當舒適(據聞這是拜淘金公司之賜)。但是這種情況維持不了多久就進入土石路了,從此就要這樣搖搖晃晃,通過736公里。最初的73公里,實際上是走在北克隆岱克河的河谷而行,直接指向其源頭歐歌維(Ogilvie)山脈。



看了錶,我們正式出發時間為上午10:30,因為改在鷹原住夜,時間忽然間感覺得充裕了。開始的路段,可以看見山勢起伏,兩旁多是雲杉,景色與昨日所見大致相同。山谷的森林較為漆黑,似乎經過森林大火洗禮的結果。這段路面已經有人走出車道來,雖然謹慎而行,依據前人的軌跡,也可以開到70公里的速度。

今天天色陰雨,沒下雨但雲層厚。遠處偶有藍天微現,似乎今日的天氣會有轉好的跡象,太陽偶而露出臉來。氣象預報說伊努維克明日是好天,但路上的情況則沒人敢打包票。




路似乎是遙遠的,一彎又一直,通至無限遠的點。我們好像待在線的中間一點,要往無窮遠的地方前去。未幾,遠山開始顯現,並逐漸出現在車前方,白雲則横在山之腰,只勝山頂微微露臉,陽光也出現了,這是一個相當美好的世界。我們沿著山谷一路前進,雲杉處處,樹葉隨風晃動,跳躍著燦爛的金光。左邊的雲層更低,有如白綾遮去整個山脈,此時藍天也乍然出現了。

往前的一段路又開始下雨。一頭麋鹿在池塘邊喝水,此時前面也有一輛車轉回頭來一起觀看。這頭鹿身材高大,只是看到人這麼多,還來不及拍照,就躲到樹林中去了。那輛車回頭後,我們也跟著回頭,從此這條孤單的路我們又多了一個伴。只是他們在前面,後面跟著一團灰塵,讓我們不得不敬而遠之。


解說中心

這條路的唯一解說中心在71公里處,這裡也是露營的營地,座落在墓碑山公園(Tombstone Park)的東緣山谷之內。解說站是一棟簡陃的木造房,裡面展示著山裡常見的動物標本及圖片。解說中心有一位婦女看守,看來五十年紀,像是當地的原住民。她一直看著一本植物的書,身上則發出一股魚腥味,好像吃了很多魚的樣子。她說墓碑山公園區也有許多步道,必須自行摸索,附近也有一個雷達站,可以參觀。解說中心門板上記載著最近所見到的動物名稱,最近較熱門的發現是在400公里處有數百隻大麋鹿棲息。還有一張告示表示本週來所預測的天氣,對於遊客而言甚為有用。

這裡群山環繞,山形優美,有如瑞士。溪水沿河谷流下,有一連串的水瀨堤沿河口而建,聽說有十餘年的光景。草原上沒有看見動物,但是充滿陽光,也充滿雲彩的投影。群山各自尋找一個適當的位置,讓空間得到美妙的安排。



離此三公里以北有一個墓碑山嶺瞭望點,這裡是公路上的最高點,四週一望,群山環繞,層層疊疊,各分顏色,陽光與雲彩調和,濃淡相宜地渲染在不同的山頭上。正西方向是北克隆岱克河的源頭,溪流彎彎曲曲地漫步於山腳之間,遠處可以看到墓碑山山嶺,其最高峰為2,193公尺。這個山均屬正長岩(syenite)組成,是當年岩漿突出形所形成的頁岩。墓碑山呈現的各種尖銳的山頂也是當時的沈積岩經侵蝕後的結果。在冰河時期,冰河係沿北克隆岱克河之河谷而下,造成今日之U型平緩河谷景觀。


墓碑山公園




墓碑山公園設立於1999年,位於歐歌維山脈與黑石山高地(Blackstone Uplands)之間,其面積為2,100平方公里。七十公里這一段,應是丹姆斯公路最可看的路段,選一個假日來此登山,會讓人忘情於大自然。


離開瞭望點,開始為下坡路,兩邊山勢漸開,進入空曠的原野,這大概就是有名的北叉隘道(North Fork Pass)吧。左側鑽石型的雙尖峰,婉如一片質地細膩的綠色地氊,由山頂披到山腳下,沒有絲毫瘕疵。更像一位橫躺在大地上的少女,展現其美麗亭立的雙峰。在這裡大自然成為一塊極為乾淨的畫布,由路的兩旁,山的表面,甚至綿綿不止的雲中可以尋找到不同的素材。這裡的世界是安靜的,沒有蟲鳴,沒有鳥叫,只有車輪碾壓地面的聲音。



路在一大片的荒野之中彎曲前進,植披只是綠色的矮木或苔原,沒有一株特殊豎立的樹影。這是因為底下為凍原之故,形成苔原(Tundra)的特有景觀。這是一層很薄的活動土層,夏天融化,供青苔植物生長,但樹木之根部則無法深入下層,因此很難生存。即使有灌木也常因生長期短以及長期暴露於乾燥的強風中而無法長高。

愈往北走,景觀上已經看不到冰河遺跡。地形已逐漸轉變為波動型或圓丘地形,看不出大的U型山谷了。



一路的路況尚稱良好,速度可以開到九十公里。只是愈往前開氣候愈不穩定,雲霧滿天,遠山逐漸模糊自己的輪廓,並已經開始下雨了。看著後面是晴天,前面是落雨的情況,更感到氣象難以提摸。不久,雨稍歇,終能看到112公里的路標。附近有冰葛丘(Pingos)及恰門湖(Chapman Lake)。恰門湖正好在路旁,湖面不大,在這整片的草原中,反而點綴出它的美。水是靜的,倒映出遠山的倩影。從這區段開始,好像都已進入北極有名的永凍層,天氣已明顯轉涼,必須在車內穿上夾克了。



在120K已經接近墓碑山公園的北側。路標有一個小飛機場,沒有塔台,也不見管理員,似乎一切升降自行負責。有了機場,至少想像得到可能有人煙,但據瞭解:這種機場是臨時降落用,有時用在道路安全救援而已。所以人員降落之後,還要步行,是相當辛苦的。


經過大平原之後,車子逐漸進入山區。我們看到高山草原,青綠一片。山頂為白色,寸草不生。在大地中呈現鮮明的對比。草原在山丘上緩緩下垂,陽光偶而照在其上,有如撒上特別的亮光。路況仍然相同,比我們想像的好,也許壞路況還沒來臨吧。這是一條相當寬濶的二線道,雖然有些地方較為狹窄,但大體上路基甚為良好。開始有修路工程在進行,卡車及大型重機械也零星地在作業。所以進行工程的路段並沒有全線管制。



經過150K路標,溪在我們的右邊,山在溪的另一邊重疊。這些山都是數千年來經過霜解裂碎,其表面都是破碎的石灰岩。石灰岩粒向下滾動,自然形成約為五十度的安息角。由遠處看,好像整個山是由一塊大岩石構成,實際上都是砂礫,寸草不生。只是表面上長一些地衣,所以外表呈暗棕色。而中間或較低緯度的地區,則長一些雲杉,但多是一株一株分離而生。




多風隘口 (Windy Pass Summit)

這些外觀有如秃頭山,一山接過一山,近看卻以為到了一個龐大的砂石場,但這也可能是世界最大的砂石場了。不久我們來到一個高點,路面變得很寬,即為所謂的多風隘口(Windy Pass Summit),大砂山就在我們的左側,近在眼前。我們在此停了一下,碰到一對老夫婦,開著小RV。大家親切地打招呼,有點風雨中遇故人。

這個多風隘口現在不見多風,顯得相當寧靜。這裡的地貌則維持約十萬年沒有任何改變,因此可以想像得到當初原住民如何由亞洲通過白令海峽,經此隘口艱辛地來到北美這塊人荒無人煙的大陸。由白令海峽以東的陸地植披大體上均與現在這個隘口附近類似,沒有森林,只有草原地。




離開多風隘口時,竟然開始飄起雨來了,只是太陽還等在另一邊呢。經過隘口後,立即進入一狹谷,兩側都是碎石山。路面呈黑色,可能是特別的土質,因此路況變得更好開。風景也開始轉換(166K),此時山谷漸開,山勢趨緩,樹木種類變多,到處都是雲杉森林。

在170K附近,溪流的水呈現紅色,河床也被染成橙紅色。這是因為這裡的地底層富含硫磺,泉水因此深入石尖層,將其礦物質溶解。聽說這種水因為含有鈣、錳、碳酸、硫酸、二硫化氫、鈉及氯,有如太上老君煉丹的原料,根本不能喝。



不過動物的體質與人類也許不同,在附近有一條溪,名叫羊舔溪(Sheep Lick),該處因為石頭富含鈣與錳,羊每年六、七月必須到此舔食,以平衡體內之礦物質元素。

在194公里處為工程溪營地(Engineer Creek Campground),由遠處可以看到其背後的沙坡山(Sapper Hill),外觀有點鱷魚的背脊,呈彎曲狀。其鱗片部位為不能風化的白雲石,也是石灰岩的一種。近看有點十八尊羅漢排列在山頂。我們在營地解決了簡單的午餐,是白馬城的民宿主人送我們的。我們又遇見在隘口碰到的那對夫婦。他說這一帶他們常來多次,他認為比較難走的部份是在鷹原前後25公里左右,因為該地帶的碎石多呈稜形狀,很容易刺破輪胎。另一則消息是聽說在400K附近,有大群馴鹿遷徙,值得注意。



歐歌維山嶺

在200K處是美麗的路段,路在陵線上走,可以觀看兩邊的峽谷,視野廣濶。我們在左邊的一個停車場停下,整個山谷就在腳下,山嶺一層疊出一層,由綠轉暗,由黑變灰,再好的相機似乎無法完全錄下這種畫面。現在的天空已完全佈滿烏雲,後面仍可見到部分天光,但那種詭譎的氣氛有點震懾單獨的行路人。前面到底會如何呢?到鷹原前會落雨嗎?



話沒說完,雨真的就下來了。我們快速通過雲層,雨又停了。只是天空依然烏黑如漆。過了240K,地勢轉為平坦。溪流在路旁經過,兩邊長滿雜木,頗有生機。我們抵達歐歌維瞭望台(259K),由此可以看到整個歐歌維河的河谷。



威廉歐歌維(William Ogilvie)是加拿大一位有名的土地量測員。1887年奉命測量育空與阿拉斯加的界限東經141度的位置,以確定其領土管轄的範圍。當他完成任務之後又開始育空河的探測工作,往返於現今之歐歌維流域。歐哥維河流之分佈很廣,最終滙入皮爾河(Peel)進入北冰洋。由歐歌維瞭望台看到整個歐歌維河谷,河谷之一端則為歐歌維山脈。這條河流向東約180公里,經過李察遜及歐歌維山脈之南端,再急轉向北方,通過麥佛遜堡(Fort McPherson),進入麥肯錫三角洲。



由於歐歌維山脈也是洛磯山脈的延伸,當時就有人認為亞伯達省發現石油,同屬一地質的鷹原應該也會有石油。當時的丹姆斯特公路之開發也是因為鷹原有石油才進行建造。1957年開始試挖第一口井,結果為乾井;其次又開挖第二口井,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相當成功,有油又有氣。不過後來陸陸續續鑽了30口井,僅有五口井有油氣。在油價高漲的今天,這樣的機率似乎給人無窮的想像空間。


由這個瞭望台往下看,視野廣潤,整個河谷的地貌及天氣均可一目瞭然。何處降雨,何處天晴,逃不出正確的眼光。河流在山谷中蜿蜒曲折,偶而反射著陽光。在雲霧之下,乍穩乍現。近瞭望台之一側則是緩坡之草原,綠草如茵。對面則是歐歌維山脈,綿亙不絕。雲在山谷之上,也在山岳之前。只要谷低呈現白霧迷漫,應該是當地正在下雨的地區。



車過300K後,苔原之植被逐漸轉彎為黑杉林,通常海拔高度北向坡由750m、南向坡由900m開始成長。黑杉林在此成長均不高大,而且樹材細小。由於它長在凍原層之上,故根部很難穿入深層,因此長不高。有時因為凍原層上之土層厚度太薄,長出來的樹身常東倒西歪。在卑詩省常見的高大樹林在這裡更無法見到,但不要小看即使一棵很小的樹,其樹齡可能都比你我都大得多。
這種樹最怕大火。1991年7月曾在此區發生大火,總共有5,500公頃的森林面積被火燒光。至今仍看到被燒過的樹幹孤零零地立在山坡上。森林大火有許多原因,除小部份人為外,大部份是自然所造成的。當空氣乾燥,熱空氣上升時會產生亂流,致產生雷電現象,因而引燃乾葉。雖說森林大火對生態並不一定不好,但仍以不發生為佳。被燒的樹林,五十年,甚至百年仍未見能恢復,





鷹原到了!

到達鷹原(Eagle Plains, 369K)前大雨傾盆,視線完全不清。泥濘的公路變得更為泥濘,車子有點寸步難行。人生最大的無奈是,當你明知前面下著大雨,而又不得不冒險前進時。不久終於到達鷹原!此時雨勢稍歇,但仍然烏雲滿天。不過,看到鷹原,心中昇起了一種安慰、安全的温暖。令人戒慎恐懼的丹斯特公路旅程已到一半,也是中途唯一的補給站,今晚要在此過一宿,真令人盼望。

停好車,問了房間號碼,今晚要住的是十四號房,今晚一定要好好補充一餐。我們將帶來的食物都拿下來,利用帶來的瓦斯爐,煮了一頓豐富的麵食。



在定人與小弟準備晚餐時,我將車子開到加油站加油。這裡的油價最高,每公升1.5元,是此程最高的油價。不論如何,看在老遠將油送到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只好摸著臉認了。只是奇怪的事又發生了,現在輪到RBC的信用卡無法被接受!只好用金融卡付賬。一路上由於大雨泥濘,整個車的後面幾已沾滿泥巴,車燈必須用水擦了才看到亮光,車牌幾號更無從查起了。聽說往前路面更差,所以維持原樣可能更有保護色。



餐後已近晚上九時,我與定人携手外出散步,小弟則在房苦讀他的股經。鷹原位於一個高地,四野空曠寂寥。往西放眼望去只有山巒起伏緜延不盡的大地,這就是所謂的鷹原地區,鷹河(Eagle River)自此發源往北沿李察遜(Richardson Mt.)山麓,但最後滙入育空河,進入阿拉斯加。遠觀這片大平原,没有任何人聲、車聲,只有輕輕的風聲。整個凍原上密密覆蓋著深綠的植被,近處有幾叢火生草等禾草,紫紅色的花朵、初轉黃色的植株在深綠背景的襯托下,顯得格外艷麗。

我們今晚住的房間面對著西側,往外可以看到整片的山谷,等於我們就在山之頂。這個旅舘建於1970年代,至今已30多年,當年最標準的旅店設施,如今散發出一種過時的老暮之色。定人打電話來訂床時,服務生說不預定也可,隨來隨定。我們怕來時沒空位,堅持留下姓名,顯然是多慮了。因為今晚空床仍然很多。

途中遇到另兩對結伴旅行的夫妻,他們也在北極圈32K的指標下閒逛。其中一人對我們說:

「我們來自紐西蘭。雖然南島那裡也有曠野,但是絶對無法與這大片的荒野相提並論。」

另一男子很感性地說:

「我多麼希望能用某個方法來捕捉這種荒野無邊的感覺!」



空中有雲,但我們知道躲在雲後的太陽大約在觀景台的左上方。
二個多小時後,十一點多了,我拉開窗簾往外看,天色好像還是差不多,只是太陽向右移了一些,完全没有「下沉」的現象。這才恍然所謂「日不落」的意思。原來是太陽在天頂繞圈,所以才有24小時的日照。英國向稱為日不落國,實際上只要在北極圈有領土的國家,也可以在夏天稱為日不落國,只是在冬天也是日不升國了。我們所習慣的「朝陽東昇」、「夕陽西下」其實都只是根據中、低緯度地區的習慣而發展出來的用語,並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

次日早晨,太陽已跑到這棟旅館的另外一邊。看樣子太陽跟本沒有下山過!在這裡的植物一天可得到近乎24小時的日照,且太陽光一日之中可以環繞植物一圈,受光均勻,所以生長得特快。地球是圓的,在此又得到一項印證。我們常說,在天上一日,等於地上一年,實際上住在北極的人就是如此。他一年近半年白晝,近半年黑夜,這樣一年不是僅過一天而已嗎?

進入北極圈

早晨與小弟出外散步,看看鷹原四週的風景。他昨日埋頭股票經書,無暇觀日落。實際上也沒有日落,當然也沒有日出。今早起來,只看到太陽仍然待在北方的天邊,未見曾經休息過的樣子。一直看經書的小弟現在才有點醒悟他今日千辛萬苦來此決不是來死抱經書,對於週圍的感應總是需要稍作體會。我們走出旅館,面對東邊的另一片大平原,薄雲如紗,不清楚盡頭有多遠。這一大片正屬皮爾河流域,最後滙入北冰洋。

路上正好碰上一位鋪路的工人要上工,與他打招呼後順便聊了起來。他說他們正在舖鷹原以北的路段,有些地段正在翻修。以往的砂石稜角銳利,現在改舖級配較佳的,情況改善很多。他說他們的工作常使鷹原的修理廠失掉許多生意。以前大卡車經過這條路常需要帶三、四個備胎,以防輪胎被碎石刺破,現在路面整修較好了,這些修理廠補胎的生意也減少了。

我們在週圍繞了一圈後,準八點卅分由鷹原出發。還特別向旅館要了穿過北極圈的證書。旅館均備有證書的格式,只要填上姓名就可,算是已到了北極圈,雖然真正北極圈標離此北去仍需32公里。

往下的路段仍然是危險區,所以我們開得很慢。通過一座鐵橋後,不久就到了北極圈的標誌。這裡的天氣變為寒冷起來,不得不將帶來的厚外套穿上。真的,我們已進入北極圈了,氣候自然不同。這是一個夏天可以看到子夜太陽的地方,在這一點上,每年七月廿二日太陽不會落至水平線以下,若由此繼續往北極的方向,則在五月廿一日至九月廿三日間均可廿四小時看到太陽。

在六月,由於長晝的關係,其所得到的太陽能量與赤道所得的相同。這也為什麼這裡的植物常常在一時間裡長得又大又胖,連花朵也一樣。



經過北極圈標誌後,開始沿著山緣往北走,原來期望400K附近可以看到大批麋鹿,並沒有看到任何影子。這段路上通過廣大凍原,全區草呈黃竭色,樹木變少,草原裡僅是一些苔原及灌木,景色單調。



通過西北領區邊界時,霧氣很大,幾乎伸手不見五指。天氣又冷,只好趕快拍幾張照片作紀念,就縮回車內去了。目前在通過李察遜山脈這段路施工車特別多,有些路段泥濘不堪,開車起來真有點提心吊膽。這趟路係由定人開車,所以在下坡路她都儘量使用慢速檔,以避免打滑。施工段有人指揮,大體上對交通並沒有大的阻礙,但是由於路況不佳,尤其大卡車在路上來來去去,也有點風險。



西北領域

對我們而言,西北領域(NWT)是一個相當陌生的地方,今天竟然路過,而且要往北方的伊努維克鎮去拜訪,此鎮離此邊界還有272公里。



加拿大整國家分為十個省兩個特區。今日我們正好通過育空與西北這兩個特區。所謂特區是人口很少,面積卻很大,故其稅收根本無法支付各項建設。所以住在這些特區的人,有些地方都有特別待遇,也有很多補助。所以無法列為一省,同等納稅。

西北特區的面積1,170,000 平方公里,約等於台灣32倍大!總人口則只有42,810人。其首府所在地為黃刀鎮(Yellowknife),人口即有19,00人。首府的位置與伊努維克之間的航空距離達二千公里,兩地之間之貨運均靠麥肯錫河。住在這些區域的人,尤其原住民,其生活比從前改善很多。可能每人都可領到津貼過日,所以不做事也可以過活。當然他們很少存錢,每月領到的生活費儘量消費。因而人口雖少,生活消費額度卻很高。有些城市人口雖少,超市照開,而且可以活得很好,這是很奇怪的現象。



話說我們進入西北領域之後,丹姆斯特公路雖然並沒有變成柏油路面,但里程的號碼改由零開始,標號也改了顏色,由綠轉藍;公路號碼也由五號改為八號,形同兩個國家。由於西北是根據中原山區時間,其時間也提早一小時。

經過這個邊界,等於經過李察遜山脈的隘口(海拔915m),也等於經過一個大陸的分水嶺。在育空部份的鷹原地區,溪流均注入育空河流域;經過這一分水嶺之後,溪流將注入北冰洋。李察遜山脈成為洛磯山脈最北端的山脈,過此之後,已經是麥肯錫三角洲地帶了。

山裡的霧氣甚重,可能也是下雨的關係,窗外看不到好景色。在交界處則有重型碎土機正在工作,他們將山邊的石頭取出,經用機器打碎,作為鋪路材料。這條路段正臨整修高峰,造成路面泥濘,車速也不能走快。

麥肯錫三角洲


離開山區之後,植被的型態已由無樹的苔原轉化為雲杉、樺木及落葉松。大小的沼澤也相繼出現。由皮爾平原一直下到麥肯錫三角洲,可以由高處而望,看到一望無際的樹海。初時以為是很水平的海岸線,一絲天空緊貼著海平面上。後來才知這是三角洲的陸地,其深藍色應是樹海的影子吧。



八里渡船頭

很快地,我們已經抵達第一個渡船頭。此時船尚在對岸,但不久就往此岸開過來了。這個渡船是免費的,其營運時間為每日清晨9:00AM到12:30PM。任何人車均可搭乘。準備搭乘時需先在岸上等待,渡輪會自動靠上岸來。由於是平底船,所以船體寬廣,可以停兩行車,總共約可搭四部車。渡河的時間大概十餘分鐘,但裝船的時間較長。

冬天渡輪不開放,但因河面結冰,故可以直接在冰上通過。通常會特別作一個冰橋,使汽車也能通行。冰橋開放的時間是在十一月底至四月初,最怕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到時也不知道他們會怎麼做。這個渡船頭有一個特別名稱叫「八里(Eight Mile)」,因為它離下一個城鎮麥克弗爾遜堡(Fort McPherson)有八英里而得名。

過了渡船頭,不遠處有一個屬於麥克堡旅客資訊中心,只是值班人員不在,無法得到深入資料。我們經過麥克堡,只能過門而不入。麥克堡的人口僅900,主要住的是貴欽族人(Gwich'in),這是原住民的一族,常沿著此條公路走動,捕獵動物。聽說這裡盛產白魚乾,是皮爾河常見的魚類,只是我們無緣得嚐。不過這條路較為寬敞,速限90K,只是沙塵很大,還好沒有跟在其他車輛,不影響開車。



啟吉迭克渡船頭


由麥克堡至第二個渡口啟吉迭克(Tsiigehtchic)約56K,這是皮爾河狩獵保留區,只是被我們撞見的動物很少。這裡由於土質肥沃,所以樹林仍然很茂盛,也有許多沼澤。

來到第二個渡船頭時正好當地時間下午二時。看見一艘船正往對岸駛去。這個渡船口比較複雜,因為行船要兼顧三個岸口。這裡正好也是北極紅河與麥肯錫河的交會處,我們要橫渡的是麥肯錫河,但在紅河之對岸也有一個村落,應該是啟吉迭克吧。渡船必須看這三個點的等車如何,然後決定路線。



我們停車在第一部,後來陸陸續續來了幾輛。其中有一輛SUV,後面已完完全全地塗上一層泥巴,連後視窗也不逃過。看樣子我們的車也好不到那裡去。

我們約寞等了一個鐘頭,最後渡輪才珊珊來遲。這個渡輪比前面的渡口大,可以容納的車輛也比較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