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30日 星期日

壹、楔




「你們要去Inuvik?那是什麼地方?」

「Inuvik?那裡有什麼?」

幾個月以來,我們每次對人提起想開車去這個地方,總是得到這樣的回應。

旅遊書上介紹這個地點只有簡短的幾句話:人口3,300。地名的意思是「人之地Place of Man」,建立於1958年。1970年代曾因為博伏海探勘石油一度發達,但只曇花一現。1986年後一直有加拿大軍隊駐紮,以宣示加國的最北領土。伊努維克(Inuvik)是北美大陸上公路可及的最北點,陸路交通僅有丹姆斯特公路(Dempster Highway)可達。每年六、七月有24小時日照。由此處可搭乘往北冰洋及麥肯錫三角洲(Makenzie Delta)的飛機。

我們怎麼會想到這個地方去呢?無緣無故到這種荒野極地,到這種稀無人煙的地方!

其實再簡單不過了,我喜歡看地圖。初到加拿大,我有空就拿起地圖仔細端詳,只為了對這個國家的領域建立一些感覺。我們所在的温哥華是加拿大全國最西南一角。從這一點沿著BC省的地圖往北,不久就與阿拉斯加相接,再往上繼續與阿拉斯加接壤是育空領域 (Yukon Territory)。這裡道路、市鎮都很稀少,最後只剩一條路向東北,伸入西北領域 (Northwest Territories),穿過北極圈,終止於一個叫伊努維克的地方。繼續北上是還有一條「路」,通往陸海交接之處的土克圖雅克土克(Tuktoyaktuk),但只在冬季冰封大地之時供雪橇行駛,和其他北極圈內的地點相比,只有伊努維克有真的道路供一般大眾驅車抵達。所以,技術上來說,這是加拿大最北的一點。一思及此,我心裡有點衝動,想開車去北極圈一遊!

我向丁樹提過幾次。

「開車去北極好不好?」

只是所得到的回應是很冷淡的。

「没事開車走那麼遠,去一個連名字都叫不出口的地方,是否價值觀太錯亂了?」

就是因為如此,我也只能停留在想的階段,只是心裡那點想去的感覺偶而也會發作一下。

今年五月份,在一本旅遊雜誌上看到一則廣告。畫面是高山白雪,近景是彩虹般繽紛的植物舖滿一彎道路的兩邊,一輛孤車踽行其上。廣告詞說:

Drive the legendary Dempster. Live the LEGEND. Northwest Territories.」

我突然心裡突然湧起莫名的感覺,想道:

「有這麼美麗的地方,一定要去!」

這就是了!經過幾個月以來思想的累積,驛動的心開始活躍起來。大聲說:

「我想開車到北極圈。」

丁樹拗不過我的嘮叨。終於有一天,他說:

「你找小弟一起來吧。」

好極了!丁樹這一關過了,雖然是有條件的。現在我要天天去煩我的弟弟--小弟了。

我們和小弟一同開車長途旅行已經兩次,對他這個旅伴有些認識。他喜歡開車,有他在,大部份的路程他都可以承擔,這樣丁樹就有餘裕可以盡心去攝影了。只是小弟有些個性,他在路上喜歡吃好的,有時還相當堅持。這次他問他的財務負擔怎麼算。「若你不堅持吃餐舘,我們吃啥你也吃啥,你只要飛到温哥華來,其餘都好說。」

結果他的好說還包括:要隨車帶個瓦斯爐,還要各種口味的泡麵,如此即使在北極凍原之地,也可以隨意吃到熱騰騰的湯麵。路途中他還要求:每週一到五都要安排「網路小歇」,讓他到路過城鎮的圖書館上網看紐約股市行情。第一項要求倒可以照辦;至於第二項則有點困難。不過經我仔細思量與盤算,好像也可以做得到,於是我開始規劃整個行程。

為什麼要去伊努維克?只因為它在加拿大地圖的最北端,而且有一條美麗壯觀的道路可以帶我們去到那裡。那裡有什麼?我也不清楚,不過去了就知道了。初步估算一下,這一去就是四千公里,再加回來,是不折不扣的「八千里路雲和月」。

此去北極圈的行程,要走過許多「有名」的公路。路途都很長,其中如卡里布公路、和平河公路、阿拉斯加公路、丹姆斯特公路、凱斯公路、黃頭公路等等,每一段公路的里程均在七百公里以上。

我們的配備只是一輛GM太陽火(Sunfire)小汽車。看了許多去北極旅遊的網站,很多是開著大車或休旅車,甚至搭配四輪傳動前往,冬天甚至還要鐵鍊。還有人建議要有備胎,這個備胎必須是真正可以上路的完全備胎,如此才有保障。因為到丹姆斯特公路時,路面均為尖銳的碎石舖設而成,很容易剌破輪胎,一般備胎(Donut tire)無法行駛太久,到時還是求救無門。這種會刺破輪胎的路,聽起來心裡真令人發毛。

租用車輛到北極,很多租車公司聽了就打退堂鼓,而且租金高昂,還要加上哩程數,十分不合算。為了省錢,我們只好使用自己的小驕車。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我們先將車子送廠作大保養。同時徵詢GM保養廠維修人員的意見,如何讓這輛小車平安送我們到北極。他們倒是信心滿滿,認為這款車型,跑到那裡都沒問題。即使北極這樣可怕的地方,他們認為仍可來去自如。

他們一席吹噓的話,倒增添我們不少信心。只可惜後來忘記問他們,是否GM廠能贊助我們這一趟北極之旅當做他們賣車的活廣告。說不定經我們這樣一宣傳,GM廠就不會有最近關廠的危機哩!


我們規劃的路線:由列治文至伊努維克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貳、阿拉斯加公路

北極之行雖然心儀甚久,但真正付諸規劃也是最近的事。整個行程來回估計要八千公里,全程開車十三天才能完成。開我們這部太陽火sunfire小汽車,與人談起都有點不可思議。我常開玩笑說:通用汽車若能僱我們做廣告,真是天天賜良機,只不知道他們是否比我們更有信心。目前車上的哩程表為29978公里,正好順便將車子送到通用保養廠作三萬公里的保養。

這次的行程中,會先在喬治王子城(Prince George)住一宿,再繼續北上,由97號公路轉入阿拉斯加公路至奈爾遜堡(Fort Nelson)住第二晚,再趕至白馬城(Whitehorse)住第三晚。由白馬城再往北沿克隆岱克(Klondike)公路到當年之淘金地道森城(Dowsen)住第四晚。然後由道森沿最艱苦的丹普斯特(Dampster)公路北上到目的地伊奴維克(Inuvik)。後來行程略有修正,在丹普斯特之途中,鷹原(Eagle Plan)住宿一晚。因為最後這一程雖僅七百餘公里,但由於是碎石路,罕無人跡,車速不能太快,因此多宿一晚才抵達目的地。

下圖為阿拉斯加公路的路線: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7年9月27日 星期四

駛向希望鎮(HOPE)

八月九日早晨七時半我們三人準時出發,正式開始北極行程。

出發時,列治文開始變天。一向晴空萬里,竟然變換成一個陰雨天,整個天空都是灰濛濛的。出門看天氣,今天實在不是出遊的日子,只是原已排定的日期,一點也不能更改。小弟是昨天一早由舊金山搭乘阿拉斯加航空公司來溫哥華與我們會合,一下飛機就投入這個行程,只是他最近熱衷股票,一路上似乎滿腦子都是股票經。

北極圈之行是定人一直念念不忘的,希望有生之年,甚至還走得動的時候能到北極一遊,今日終得償宿願。我們沿花園城市路轉91號公路,經過溫哥華市區的南海洋公路進入一號國道。繼續東行,十點抵達荷普(Hope)。我們先在一家加油站購買了咖啡,也加滿了汽油。

荷普是東西的隘口,崇山峻嶺,一號路、五號路及三號路均在此交會,也是從前淘金的起站。以前車水馬龍由此艱辛北上,必須在此暫作停留,補充糧粖。所以在淘金的歷史行事曆上,荷普仍然被記上一筆。至目前為止,荷普的旅客中心處還展示當初淘金所用的器械。每次開車經過,我們總會到此暫時作停留,就如從前的淘金客一般,或詢問旅程,或上洗手間,或尋求補給。

國道一號公路由此轉而北上,到卡其溪(Cache Creek)再向東行。此路之前段,山巒疊翠,風光秀麗,處處是典型的卑詩省美景。至卡其溪前的這一段路,景色為之一變,舉目所見,黃土丘陵,由於夏季乾旱,草色轉為昏黃,了無生氣,成了典型的沙漠型氣候。途中偶見一些湖泊,在群山中點輟綠意。只有路旁的農業尚見生機,有些地方利用自動噴灑灌溉,將荒原改變成一片綠洲,中間所種者仍以牧草為多。抵達卡其溪時已近正午,我們停在一家Diary Queen門前買了一份沙拉,三人同吃,真是省吃儉用極了。由此,由小弟換手開車,我們繼續轉97號公路北上。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卡里布公路(Cariboo highway)

97號公路之前段,或稱為卡里布公路(Cariboo highway),即由卡其溪至喬治王子城 (Prince George),約為441 km,大部份屬飛沙河草原及河谷,其地上景觀包括天塹(Chasm)、綠湖(Green Lake)、波隆湖公園(Bowron Lake),由綠鹿野(Lilloit)為起點之淘金古道等。由威廉湖北上至奎奈爾的一段,稱為馴鹿(Cariboo )馬車大道,是否聖誕老公公經過此地,不得而知,但馴鹿大道,自古有名。從前淘金者均沿著這條古道由南而北,一部份到卡其溪北方約十餘公里的99號公路接綠鹿野,其餘大部份則往上到達淘金大城貝克村(Barkerville),位於奎奈爾(Quesnel)以東沿26號公路約一百公里處。貝克村沙金特多,是當時淘金夢者薈集之所。當時淘金客絡繹不絕趕集到這裡,把一個無名的小鎮,變為上萬人口的大城。今日對黃金有憧憬的仍大有人在,值得至此一遊,以緬懷過去的淘金盛況。聽說見克村仍然庭台樓榭,康康舞女郎的歌聲猶然在耳。只可惜,這趟路沒將這一熱點規劃其中,黃金之夢只好等待下一個行程待解。

卡里布公路雖然路程崎嶇,但大部份都是筆直的道路。這條路多為來回兩線道,由於車輛不多,所以車速卻可以維持在100公里左右。在北上 92 km處則有一地名克林頓(Clinton),與美國前總統同姓,不過兩者好像沒什麼淵源。這是當時卑詩鐵路與公路接攘之處,在此有一紀念碑標出至礦區的兩條古道。雖是一個人口不足千人的小鎮,但也五臟俱全。

卡里布公路到處可以看到當初淘金客的痕跡,當時的交通工具以馬為主,馬所到之處均會留下驛站,這些驛站至今都成為地名。這些地名大部份以里程數稱之,以綠鹿野為起點,稱為零里程(Mile 0),然後由此沿著淘金路線往北增加,直到奎奈爾(Quesnel)。目前尚留下的地點如五十哩屋(50 Mile House)、七十哩屋(70 Mile House)、百哩屋(100 Mile House)、百零八哩屋(108 Mile House)、百五十哩屋(150 Mile House)等等,其他如帽子溪(Hat Creek)、威廉湖等,其存在均與當年淘金的歷史有關。

威廉湖以南的路段行程與前段差不多,不過這一帶的山勢較為起伏,沼澤地也多。這裡森林密佈,草木茂盛。只是有一大部份的松林均已變紅,好像得了松木線蟲不治之症,這種病好像已經流行了許久,台灣也屢傳出線蟲的危害。

到達威廉湖(Williams Lake)已是下午二時,但比我們預計的時間略早。我們先在旅遊中心停下,尋找一些相關的資料。遊客中心的招待小姐,瞪著兩顆美麗的大眼晴,很熱心地為們解說。她看起來是第一國民(First Nation),膚色幼黑而健康。定人說:

「我們要去北極圈!」

這個小姐兩雙眼睛瞪很更大,回一回神說:

「哦!真的,了不起!」

於是手忙腳亂地將可能的資料都遞給了我們,並為我們解釋當地的一些風土人情。她說,沿著卡里布公路有十餘個卑詩省立的公園,大部均有湖泊或河流為伴,可以提供相當多種類之戶外活動。冬天是滑雪盛地,很多遊客都來此滑雪。

兩年前我們開車北上到貝拉庫拉(Bella Coola)時,也是經過此地,然後沿20號公路西進。今天我們需沿97號公路北開,變成不同的方向。預計在傍晚前才能抵達到喬治王子城所訂的民宿。

經過奎奈爾(Quesnel),這是比較大的城,也有機場。市容整理得相當完好,飛沙河由此經過,河岸花葉扶蔬,可以看出精心綠化的景觀。河上還有一座鐵橋,已廢棄不用,成為歷史古蹟。這裡人口雖不多,但生活機能樣樣都有,甚至還有一家賭場。由於通往貝克村的26號公路中此往東而去,想當初黃金夢盛之時,奎奈爾這個地方也沾了不少光。

一行原本想到Tim Hortons吃點東西,但進去看了看,小弟說他沒什麼胃口,只好退了出來。最後到一家Safeway買了一些蒜頭、櫻桃、油等,作為晚餐時之配料。在城裡的Husky加滿了油後,又匆匆上路,抵達今晚的民宿還有一百多公里,只好換手繼續開車。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7年9月25日 星期二

伯克宏民宿

伯克宏(Buckhorn)民宿位於喬治王子城以南十餘公里處,抵達時天色尚早,太陽仍然高掛在西方。這家民宿的主人是斯洛伐克人(Slovak)人,他的姓也叫斯洛伐克。斯洛伐克一家來此定居已卅餘年,他是一位手巧的木匠,也有執照,所以這棟房子都是他親手建造。這是一棟是獨棟的樓房,出租的房間位於樓下,是一個獨立的空間。如此規劃干擾他們的生活最少,不過住客就無緣參觀他們的房子內部細節。房子座落很大,有一個偌大的後院,幾乎埋在一個森林裡。在後院角落有一座白色涼亭,吊滿蒔花異草,陽光自亭外投射進人,照亮整個草地。

斯洛伐克先生身材不高,但很壯碩。他引我們入門,並介紹房間及廚房的用具。房間甚為寬敞,有一大床及一小床,正好符合我們三人所需。房間光線明亮,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有一間客廳及小廚房,兩者相連,客廳還有電視及沙發,走廊上亦有一套籐製沙發,可以坐在那裡看夕陽,也正好供我們作晚餐場所。

女主人雪莉較晚才回來,後來也下來打招呼,問了我們明早的早餐內容。她十分友善,似乎無話不談。定人稍早與她聯絡時,她就預先告知這個地方是郊外,並無餐舘。必要時須在奎奈爾先用晚餐,不然她也願意提供廚房給我們用,所以晚餐也沒問題。不過今晚我們就吃由道森溪買了的甜玉米。

這裡太陽下山較晚,雖已近八點,金色的陽光仍然普照。房子四週種滿花木,整籃的花正在怒放,每個花朵都開得很大。這裡日照變長,所以夏天一到,所有花木都拚命成長。雪莉喜觀賞蜂鳥,所以房角設置有許多峰鳥餵食器,裡面備有糖水供蜂鳥食用。她說目前蜂鳥都已開始南遷,數量也逐漸減少了。我看她今年掛在牆上的月曆也完全以各種蜂鳥攝影為主題,其中有些峰鳥相當奇特、罕見。



伯克宏民宿: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7年9月24日 星期一

喬治王子城

喬治王子城(Prince George)原稱喬治堡,是當年西門飛沙探險途中所取的名字。此城位於南恰口與飛沙河的會流處,紀錄上,探險家麥肯錫就因為探尋菲莎河的出海口而於1793年在此留下足跡。1803年飛沙在此設立西北公司,最早以獨木舟隊運貨,後來改用蒸汽船,更後來有火車運輸。

這個城市是卑詩省北部的大城,97號公路在此與16號公路相交會。由此東進可以到傑士伯(Jasper),一直往東可以到亞伯達省;而往西沿黃頭(Yellow Head)公路可以到王子路普城(Prince Rupert),即為卑詩省與阿拉斯加交界之處;往北則可以到道森溪(Dawson Creek),由此進入阿拉斯加公路往北至白馬城(Whitehorse),因此喬治王子城可說是交通要衝,至今此城仍是卑詩省北方的貨運樞杻。依據旅遊介紹,此城號稱擁有116座公園,到處都是景點,但仍以戶外遊憩活動為主,因為不在我們的規劃中,一處也去不成。

由民宿至喬治王子城,(Prince Geordge),仍有十餘公里的里程。昨晚我們很早就抵達這裡,吃完晚飯後尚有餘裕出來觀看這裡的夕陽,只是小弟當時累得睡著了,什麼也沒看到。喬治王子城雖無湖山之美,但也是一個大城,進城處即有一座很大的賭場,車水馬龍,可能也是拜當年淘金客之賜吧。賭是人類天性,即使在這樣的偏遠的地方也不能免俗。城鎮也有許多購物中心,分佈廣濶。飛沙河由傑士伯流出後,經過此城,並與其他許多支流如鮭魚河、泥哈可河(Neehako)、柳河(Willow)等相結合,然後往南流向溫哥華,整個流域縕育不少生機。97號公路南行段幾乎就是沿著飛沙河谷舖設。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7年9月23日 星期日

和平河公路(Peace River Hwy)

第二天我們約於8:30am離開伯克宏民宿,沿97號公路北行。今天的行程是先到道森溪,這是阿拉斯加公路的起點,定人說一定要在這個起點的紀念碑拍照留念,因為這是一條值得紀念的公路。

離喬治王子城北約152 km 處即達高點湖(Summit Lake),由此產生分水嶺,進入北冰洋流域,馬肯錫河源頭由此往北流,經過米信欽卡嶺(Misinchinka Ranges)及哈特山嶺(Hart Ranges)。這裡是延續洛磯山脈的往北的山巒,風景秀麗。97號公路沿著兩山脈之間行進,有如進入一座夢幻谷,山勢相連,並有湖泊。這地方也有營地,可供露營。

和平河公路約在喬治王子城以北 405 km,在97號公路上的路段。附近有克魯克河公園(Crooked River Provincial Park)、熊湖(Bear Lake)及麥李阿湖(McLeod Lake)。由此往北至切溫(Chetwynd)則為大陸分界,並與29號公路相交。但若繼續沿97號公路前行,則可到道森溪(Dawson Creek),這是阿拉斯加公路之原始起點,具有相當的歷史意義。與卑詩省其他西北地區一樣,和平河地區為從前毛皮商、尋金客及二次大戰的修路士兵們經常來往的處所,是歷史性的大城。



2007年9月22日 星期六

道森溪(Dawson Creek)

途中,雖然油料未用完,我們仍在切溫(Chetwynd)加滿油。在這些荒涼地區,隨地加滿油變成另一種開車的習慣與警覺,以免中途發生變掛。我們到達道森溪鎮時,已是下午兩點,此時白雲滿天,到處是眩麗的雲彩,陽光與雲影編織著一輻相當琟璨的畫面。

道森溪(Dawson Creek)人口一萬餘人,於1912年設鎮。以加國地理量測隊的喬治道森為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因阿拉斯加公路的興建而發達興盛。阿拉斯加公路的起點地標現改立於市中心。這個城不大,但在公路之源頭有一家美侖美奐的旅客中心,與其相鄰則是有關當初墾荒史的博物館。


阿拉斯加公路實際起點標




遊客中心的解說員相當友善,她不斷地提供我們所需之資訊,還邀請我們有空也參觀一下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可以免費參觀,門票則自由樂捐。我們問了一下零程紀念碑的位置,解說員說可能已移到市中心,故真正起點與紀念碑位置不同。雖然在城中心,實際上也僅在過街之遙,由於車來人往,鮮少引人注意。我們由對街拍了幾張相片,也在附近買了一些甜玉米充當晚餐。這裡的甜玉米貴,還是由亞伯達省運過來的,算是千辛萬苦跋涉而來。




位於市中心的阿拉斯加公路起點標


道森溪市中心





阿拉斯加公路圖(按此檢視)

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行在阿拉斯加公路

阿拉斯加公路又稱阿加公路(Alcan Highway),其起點為加拿大卑詩省的道森溪,終點為美國阿拉斯加的費爾班(Fairbanks),全長以1943年建成的數據為2,451公里,不過因為中間屢有改道,實際的長度也有點變化。

阿拉斯加公路之開通,造就此地區之繁榮。雖然由此進入北部的遊客仍然不多,但和平河公路等於掌握出入之交通孔道。許多人駕著RV來此過夜,為的是這裡的寧靜、自然以及各種遊樂設施。


當初提出要建此路的規劃是始於1930年,但由於經過加拿大境內,其間人口不過幾千人,效益不大,初時加拿大政府對此並不熱衷。只是在這種荒漠地區,當時已有使用小飛機運輸,有些小機場分佈在這條路線上。為串連這些機場,建路也是實際的需求,不能因為人口稀少就不開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基於戰略需求,決定派美國軍隊獨力修建阿拉斯加公路。加拿大境內則由白馬城與道森溪兩端同時進行,最後在華生湖會合。一九四二年打通,但於次年才通車,此時戰爭也近尾聲。此路段原是石頭路,有些地段乃使用木橋。戰後,加拿大政府認為這條在加拿大境內的公路應收回自營,因而於戰後六個月,花1.23億美元向美國政府購回。並於1947年開放無限制通車,改鋪柏油路面。

下午的天氣起初特別好,天空滿是朵朵雲彩,一路上景色宜人。阿拉斯加公路雖然僅有雙線道,但有些路段相當筆直、好開,路面由遠望去,有如一條埋入天際的緞帶,只有看到它在山坡上與山坡間變動,車速即使120公里仍然平穩舒適。由於路上車輛不多,所以超車也很容易,加上Sunfire的超車性能甚佳,開起來相當順暢。

資料來源:http://www.explorenorth.com/library/weekly/aa111398.htm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aska_Highway

在這個季節裡,阿拉斯加公路也有很多摩托車騎士,他們穿著重裝備,一路馳騁,好不威風。阿加公路雖然累年整修,有些甚至進行改道,但有些路段仍然崎嶇、狹窄,甚至缺少中線及路肩。由於每年經過冰雪的侵蝕,所以有些路面會產生皺紋。整修工作年年進行,但這項工作是無止境的。我們在途中曾經一段很長的維修路段,車輛變成單行,且必須有前導車引路。聽說以前的人走在阿加公路總是提心吊膽,怕路上爆胎,現在這種狀況已經解除。




由道森溪北行,還需開車八百公里才能到達今晚尼爾森堡(Fort Nelson)民宿,雖然白天特長,但長程開車,卻是一項挑戰,還好我們三人均可輪流開,不致發生開車過勞的情形。小弟開車時,只要他心裡舒坦的時候,就一直不斷哼著歌,好像做廣告一樣,一直重覆。等到不哼的時候,就是不想開的時候,必須換手了。此行請小弟同來,原寄望他為我們多開些路程,以便我來攝影;沒想到他此來竟然熱衷他的股票經,常常開了一段路後就說累了,要換手開車。然後就一頭鑽進車子,回到他的股票世界。不管外面風景好壞,他幾乎無暇欣賞。他這次來,第一條件是每天能夠上網,以便查看股市變化。實際上反而增加此行之難題,要知道愈往北去,愈近荒漠,要尋找網路點愈困難。雖然定人在預定民宿時事先均詢問是否有網路,或預留圖書館開放的時間,然而電話上詢問並不盡然可以得到答案,有些民宿根本沒設網路,只有他家小孩有上網時才有,但這樣的應用不是很方便,但民宿負責人的回答就會摸稜兩可。像昨晚在伯克宏民宿只有他家人在使用的網路,沒有設在房間內,要用還必須與他們的小孩商量才行,所以即使電話中說有也不盡然可以通暢使用。

由道森溪出來時,雲彩滿天。但一直北行,雲霧漸大,有些地區開始下大雨。開車在這樣的道路上,有如經歷不同的氣候區,時而見雨,時而放晴。這條公路穿過莣漠地區,幾無人煙,因此常需經過很長的路段,才能見到有人煙的城市。否則看到的就是路與兩旁的林木,偶而也見到前面幾輛來車,其餘時間則只有等待動物出現了。

2007年9月20日 星期四

奈爾遜堡(Fort Nelson)

下午七時,抵達奈爾遜堡(Fort Nelson)。我們先到鎮上的遊客中心索取資料。這個城鎮不大,約四千二百人,道路簡單,四週僅有林木,謬斯卡娃河(Muskwa)在此流過,地勢平坦,到處可以看到整個天空。當初規劃時定人曾先打電話到此遊客中心尋問一些資訊。那位接電話的小姐很熱心,還特別郵寄整套資料給我們。今天碰到她,頓時倍感親切。



我們詢問她明日行程約一千多公里直接開到白馬城的意見。她認為太趕,因為由奈爾遜到白馬城,需經華生湖(Watson Lake)。由此到華生湖之間,風景秀麗,僅僅路過有點可惜。而且,這中間的路面不佳,有些正在整修,故車速無法加快,通常在五、六十公里左右。所以全程通過需要不少時間。她建議我們中間可以稍作逗留的地點如石頭山、蟾蜍河、滿洲湖及李雅得溫泉等等,都相當有看頭。

這個城鎮以紀念英國海軍上將奈爾遜而得名。早年只是個毛皮交易站,後來因為阿拉斯加公路的興建而繁榮。這裡是北洛磯山脈旅遊活動的重鎮,是野生動物的家鄉,他們自許為「北國的塞侖蓋提」(塞侖蓋提是非洲大莽原,以野生動物眾多而著稱)。除了傳統的木材工業之外,此區近年更因石油礦的開採而興旺。The Muskwa-Kechika Management Area (M-KMA)規劃管理此區的土地及各種資源的開發使用,其涵蓋面積達640萬公頃,超過台灣的兩倍。

我們今晚的民宿為阿登堡(Ardendale),是這位小姐介紹的,且已早先預訂。有一對夫婦正在尋找落腳處,也尋問那裡尚有無空房,不過看樣子是落空的,因為這裡的民宿不多。阿登堡民宿在過城後之老阿加公路上,約八分鐘的行程。新的阿加公路已經改道。

阿登堡民宿是一棟建在路旁森林內的木屋,屋主為巴克(Parker)夫婦。開始出來接待我們的是巴克老太太。看起來七十年紀,但仍然身體健朗。這裡所謂的木屋是真正用很大木頭堆砌而成的木屋,屋齡已有廿五年,看起來相當特別。內部建築分為三層,無論牆壁、樓梯或樓板,均利用大塊原木架構而成,其中一層自用、二層為起居及廚房、三樓作民宿。巴克先生以前是一位諮商師,專門協助酒癮或藥癮的人解決問題,現已退休,卻鍾情於養馬。現在他養有十六匹馬,每天要洗刷照料,真是不亦樂乎。早年他對自建房屋也很有興趣,所以自己設計建造這棟夢幻之屋。

房屋裡之擺設也是古色古香,由舊火爐、木頭建的諾亞方舟模型、秋千吊椅及木條自製的桌椅等等。由於收集項目太多,整棟房子看起來反而不太寬敞。這棟房屋幾乎藏在森林裡,後院相當寬大,種有許多花木,向日葵則已凋謝。有三棵生長較茂盛的長春籐沿著房屋的牆腳攀拾而上,由葉籐的生長可以看得出已經相當的歲月。



由於養馬,後院亦有約五畝之地,供馬休憩走動。他們養一隻拉不拉多黑狗,身材壯碩,我們開車進門時,牠就趕著到我們的車門邊,讓我們有點不知如何是好。後來看牠也不叫,狀至溫馴,方才寬心。這種狗喜歡跟人在一起,好像也喜歡跑到馬場旁邊,看一看那群馬後,又跑回來。

晚上,我們利用巴克太太的廚房自行下麵,並將在道森溪買來的甜玉米煮來吃了,簡單地解決一餐。後來有一對房客奎奈爾(Quesnel)夫婦也回來了,小弟就與他們攀談了起來。奎奈爾是典型的加拿大人,會法語也會英語。他的姓與我們來的途中一個城市名相同,這是個法語字,所以中間的s不發言。我們問說:法語既然不發音,為何仍然放在字句中?其實他們也沒有答案,文字就是這樣,只是約定成俗。

奎奈爾先生很健談,與小弟剛好湊成一對,大聊養狗經。原來奎奈爾先生是一位獸醫,後來對訓練拉雪撬狗(哈斯基狗)有興趣,就買下一個農場專門養雪撬狗,每年還參加比賽。目前他養了三十餘隻,每天都要細心照料,餵飼打點,十足的「狗奴」一個。現在的太太也高興與他湊和,看樣子混得很不錯。



一般加拿大人對美國人存有偏見,奎奈爾先生亦然。當他知道小弟從美國來時,就說:依據聯合國統計,三年後美國會由原來糧食出口國變為糧食進口國。小弟就是不信,認為這個數據有點誇張。於是私下打賭,各人出一塊錢,三年後若此事成真,則這些錢歸於他。這是無關痛癢的打賭,大家把賭金拿出,共五塊錢,由小弟存放著,三年後再見真章。真有三年後嗎?我倒是懷疑。

奎奈爾健談,卻常出語驚人。我們開始轉換話題,試著向他打探有關我們明日趕路到白馬城的931公里路程,有否問題時,他直截了當的說:

「這條路我走了十幾次,要一路趕到不太可能,尤其前段的路彎彎曲曲,部份又在修路,不可能!」這個回答弄得我們面面相噓。

看他很老到的樣子,於是定人又請教他說:「以我們現有這部小汽車,要走丹姆斯特公路,有沒有問題呢?」

「什麼?這樣的小的汽車,不太可能。那裡都是碎石路,尤其這種碎石都是稜柱狀,最容易刺破輪胎,曾經有人開過這段路,結果爆了兩次胎。最嚴重的是,開車的時候,對面的車輛常會揚起飛石,打破你的車窗玻璃。」

聽了這位「不可能」的奎奈爾先生的一席話,真讓我們涼了半截,心裡不自覺對這一行程擔心起來。怎麼辦?我們的行程總不能憑他一句話全部打消吧?

後來,小弟的一句問話,稍稍拾回我們一點信心。

「你自己有沒有開這一條路過?」

「沒有。」奎奈爾先生答道。

聽他的回答,我們失去的信心這才挽回了一半。此時在座的另一位住客高登先生對我們說:

「開車經過丹姆斯特公路應該沒問題,只要小心不要開太快,最好也準備一個備胎,以防萬一。」

他的話似重燃起我們的信心。

昨晚巴克夫婦去參加他姐姐的生日派對,所以再見面時已經很晚了。但由於奎奈爾夫婦及高登等一大票人興緻頗高,實際上也相當熱閙,把我們從列治文帶來的一個大香瓜都分享掉了。高登先生是來此談鑽石礦的,好像生意不錯。住在這裡的人,除了我們之外,好像都很有錢。巴克太太吉爾(Gail)是一位相當有個性的人,能夠經營一棟這樣與眾不同的木屋,應有其獨到的眼光。她很喜水瀨,自己擁有一個小農場,裡面常有水瀨居住。目前的木屋因為小孩都已離去,所以只好做民宿。她說其女婿去年也因騎馬捽傷,正在復健當中。她說目前做民宿已經有點累了,希望能夠將這棟居住廿五的房子買掉,連五英畝的地售價約五十八萬加幣,正在找尋買主。

六時半吃早餐,到七時四十分離開,早餐是pancake、培根及各種果醬。兩位住宿的客人也同桌吃飯,大家又吃又談,內容真是五花八門。住民宿常有這種機緣,雖然緣慳一面,然而在談話之中,可以多瞭解當地的民土風情。

離開巴克民宿,我們先到Husky加油。但不知何故,我的Vancity的信用卡竟然不能用,原來都用得好好的,只得改用RBC的卡。只是這種情形真怕以下的行程會再發生,在這種荒郊野外,一再發生這種事可能就會玩得不愉快了。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

石山公園

一路再沿阿加公路西走(八月十一日),開始先由小弟開車,但經一小段路後,他認為由他開後段的彎路較為妥當,因而改由定人開車。只是這一換,到彎路時小弟竟然自己睡著了,所以一直定人開這段路。這一程直接進入石頭山公園,風景秀麗,一山接一山,相當有看頭。

進入山區,路面變為崎嶇不平,且多有破損,必須減速;有些區段則在整修之中,必須單向行車。由於此段路風景絕佳,間有山水之勝,在慢速行進中,自有飽覽群山之樂。

經過一個山頂湖後,即到石山公園(Stone Mountain Provincial Park)。該公園佔地廣大,面積為25,691公頃。這裡群山疊起,到處都是白色山頭。遠觀有如積雪成嶺,近視才知是整塊堅硬石頭,其上草木不生。聽說這裡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各種動物隨處可見。我們在97號公路之馴鹿大道一隻馴鹿也沒有,好像都集中到這裡了。


由於97號公路係沿著溪流而行,因而所見之山頭,均為整片山石,遠觀之,有如白玉。但整個山岩溜滑,很難攀爬,不見一樹一林,更不見動物踪跡。也有些山面呈灰色,也是寸草不生,在雲影底下,會呈現明暗不同的色調。




約莫經過一小時光景,我們發現三隻馴鹿跑到馬路上覓食。驚奇之餘,只好停車等牠們路過。這些馴鹿好像由一母鹿帶頭,在馬路上正在舔著地上的碎石。聽說這些馴鹿需要補充鹽分,常常需要找些含有鹽礦的石頭舔食。公園管理員也會在適當路段撒鹽,以補充這些動物所需之鹽分。這些動物的皮毛看起來好像生了皮膚病,但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在換毛,所以看起來不太好看。這一帶的動物種類繁多,諸如山羊、野牛、麋鹿、大鹿、馴鹿及其他各種鹿等;而野狼、山貓、狐狸、灰熊、黑熊等也是常客。


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

滿州湖(Muncho Lake)

資料來源:google earth

定人開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最後來到一個很大的湖,地圖上稱為滿州湖(Muncho Lake)。這個湖形狀狹長,正好位於山谷之中,而湖水清澈,兩邊豎立群山,公路則沿著湖的一邊通過,可以看見對面山勢的倒影。由於今日雲彩滿天,更增添幾分媚力。整個湖區也是一座公園,稱為滿州湖省立公園,內有三個營地,可供露宿;其中一處在湖的中心點,這裡也有簡易的旅舍,住宿、餐飲及划船皆宜。這個湖長達12公里,所以開車通過,也要相當一段時間。定人已開了很久,換小弟開另一段路程。


2007年9月17日 星期一

利亞河溫泉(Liard River Hot Spring)

過了滿州湖北方約20公里處就來到利亞河溫泉(Liard River Hot Spring)。這個溫泉位於利亞河溫泉省立公園區內,終年開放,門票為五元;只觀看不下水則免費。雖然冬天這裡的雪季長達八個月,但因泉水溫度適中,即使在冬天冰雪的天氣亦可泡得很舒服。聽說還有很多人冬天坐著雪撬,特地前來這裡泡溫泉呢。



由於趕時間,所以沒法在這裡泡湯,但仍然想進去瞧瞧。收票口的老太太還特別叮嚀著:
「如果改變主意要下水泡湯時,只要出來時繳錢就可以了。」

看起來每位遊客在這裡都有相當高的信用度。我們停妥車後,必再須走一段很長的步道才能到達溫泉池。這個步道完全用木板釘製,架在沼澤區之上。走在行人步道上,同時可以看到沼澤內之小魚兒以及各種的水生植物的生態;沼澤中之水質清澈,有些植物正在開花。走過沼澤則見步道又埋入大片森林之中,不久即見到溫泉池。許多旅客迫不及待地解帶寬衣,下池享受溫泉之樂。

這個溫泉池的設備簡單,沒有管理員,有一間更衣間。換完衣服就可下水。池水不深,但清澈見底,其源頭則不斷冒出水氣。還有人特別撿些石頭放置於温泉流出的地方,看起來有點像小的Hoo-doo。這個溫泉分上下兩池,上池的面積並不大,但可容下數十人浸泡;下池則由上池流下,成為温泉溪。溫泉水之水溫柔和,有輕微的硫磺味,約在攝氏四十度左右。

由於我們決定不泡温泉,只在附近走走。這裡附近也有一個貝他泉,說要再往上再走十餘分鐘,我們只好作罷。

2007年9月16日 星期日

華生湖Watson Lake

過了利亞河溫泉後,風景區段才算結束。我們開始繼續往西北前去,先在華生湖(Watsen Lake)停留。我們回程時也預訂在此住宿一晚,但今晚則只作停留,必須夜宿白馬城。

華生湖位於阿加公路1016.8公里處,是育空地區的大城。這裡人口雖僅一千餘人,但也是育空南部的交通及運輸重鎮。1898年,英國人法蘭克華生來此捕獸為生,城鎮因以得名。在這個小鎮上,最著名的景點是「路標林」。1942年在此荒原趕工築路的工兵思念家園,就在此樹立路標,告訴世人他們的老家在何方向、離此多遠。後來,路過此地的遊客也來湊熱鬧,紛紛把自己的家鄉里數也加進來。六十多年來,竟已累積到六萬多個路標!



這個路標林正好環繞著遊客中心一排排地豎立著,還分了好幾層,讓不知情的遊客一下子只知道路標林,卻不知道遊客中心在何方,因為整棟建築已被路標林所淹沒了。現在正值夏季,沒有雪的裝飾,已經體會不出當初路標林的深意,在陽光照耀下,拖長著影子,徒增凌亂與淒涼。

我們在路標森林附近的Fast Gas先加滿油。一時又想起今晚要住的民宿竟然沒有地址。走到到遊客中心求助,沒有結果,因為他們沒有白馬城這家民宿的資料,此時打電話又轉為語音。我們只好到當地的圖書館直接上網尋找尋。

這個小鎮的活動完全環繞在阿加公路的兩旁,所以當地的圖書館也在同一條街上。雖然是小地區,圖書館卻相當獨特,反而成為當地的地標,其上是一個非常良好的景觀台,可以瞭望附近有名的大小Y湖。圖書館內的裝潢及設備則是一流的,與列治文的圖書館一點也不差,而且也更為安靜。



圖書館中有電腦,可以免費上網,只要填一個表格即行。對小弟而言,不吝如降甘霖。兩日來他渴望使用電腦看股票,今日在此才得以上網。只恨此去白馬城仍有五百多公里,至少需要開車五小時才能抵達,現在時間已近下午四點,顯已不能久留,必須立即趕路。定人從B&BCanada.com找到今晚在白馬城的地址,我們立即上路。此時換我開車。



由華生湖至白馬城,一路往西行走,太陽也開始偏西。還好此時日長,太陽仍在高掛在西南方的天空上。此路段相當良好,路面也寬濶,所以車速可以達到120公里。在這些路段,通常限速100,但大部份的車都超過此限。經過陸地分水嶺,阿加公路正好游走於育空與卑詩省邊界間,而育空地區的路標也改為1號公路。在育空地區,有一個很狹長的湖稱為塔斯林湖(Teslin Lake),這個湖長超過一百公里,由GoogleEarth往下看簡直是一條大河。其長度一半在卑詩省境,一半在育空地區。

當一號公路抵塔斯林(Teslin)時,才沿著塔斯林湖邊而行,因此可以沿途看到山水之美景。我們到達塔斯林後,改由小弟開車。一號公路從此沿湖而行,兩旁之山勢不高,路又平直,所以車速也快,故僅能偶而從路旁的樹間透露湖面的風情。這裡由於人煙稀少,很少人在此玩弄舟揖。在整條約五十公里的路面,也沒見到任何橋樑與對面相通。似乎僅有空中的飛鳥有此需求吧。
繼續往西,天氣開始變壞,而且愈來雨勢愈大。開車在這個大平原上,遠遠可以看到團團的烏雲籠罩在西方。大家心裡總是狐疑:西方會有事嗎?

接近白馬城時,天空的雨才稍歇。

2007年9月15日 星期六

參、克隆岱克公路



雲鎖白馬城

當遠山開始明朗時,我們知道白馬城應該到了。

當披薩店及其他招牌出現時,具有人類文明的白馬城應該不遠了。此時雲霧漸開,在山谷中沿溪而行,逐漸進入白馬城。

此時才開始尋找今晚預訂的民宿,阿登堡民舍(Ardendal Lodge)。這家民宿在網頁上的住址很簡單,僅標名路名及號碼,但這樣實在很難由公路的方位確定其所在,現有的地圖也無法找到。還好帶來的手機又恢復通信,找到了基地台,手機接通了。開始時訊號不佳,後來還是接通了。接電話的是屋主萊爾(Lyall),他說我們的現在位置已經過頭,必須轉回到另一個路口,要我們先在那裡等,他開車來引路。如此,我們終於找到今晚的民宿!




這家民宿位於進城的郊外,是森林中的小木屋。萊爾留著長髮,約莫五十光景。他說太太雪仁(Sheran)今天正好有事外出,待回才會回來。他先安排我們在一間最大的木屋住下。這個木屋空間很大,有大客廳、廚房、一間大臥室及一間單人房。客廳的沙發攤開可以睡兩人,所以這間木屋應可以容納五人,我們一行三人,空間十分足夠,但在這裡住一晚的房金130元加幣,價格不菲。

據屋主說,這間獨立木屋才新建不久,我們算是住宿的第二人。小弟原來期望這家有網路可用,因為在電話預定中已經確認,當時說沒問題。現在屋主說新屋的網路還沒有弄好,因此頗為失望。至今已經歷三晚,他提出的網路條件沒有一天兌現。這一家因為價錢貴,所以他一直嚷著一定要減些價錢。不過屋主說可以用他家的電腦,倒也是一個解決的辦法。

住民宿,通常對網路裝設不能期望過高。雖然無線網路已經很普遍,而且設置價格也甚為合理,但是仍然很多地方趕不上這種需求的趨勢。目前經營民宿的人,大多屬保守型,也欠缺這種使用新科技的想法,這家已有設置的想法,已經是不錯的了。即使網路已經如此發達的美國,也僅限於大城市。上次我們到我們的美國朋友伊佛林的明尼蘇達州湖邊,要求上網簡直是奢侈。即使後來在一般的小旅館裡,也仍然無法應用自如。那時除了失望之外,也無可奈何。旅遊點如滑雪盛地惠斯勒,由於國際遊客多,網路的需求大,所以每個旅館幾乎自設有無線網路。只是這些無線網路均要收費,而且費用不低,一天約等於房租十分之一,反正要不要隨你便,真是搶錢搶到家。

住民宿,在付錢的機制上,也有相當的不方便性。雖然現在信用卡相當普遍,但有些地方只收現金,這家民宿就是如此。所以出門在外,仍然必須備用支票或現金,才能在民宿的投宿上得心應手。這次我們出來又是匆匆忙忙的,忘帶支票簿,是最大的錯著,希望不會產生不必要的困擾。到這個荒郊野外之地,什麼事都可能發生,只求平安就是福。例如,今早在尼爾遜堡加油的時候,我的Vancity信用卡就是無法通過讀卡機,若無其他信用卡就得付現金了。


白馬城的故事

資料來源:http://www.yukoninfo.com/maps/whitehorse.htm

根據資料,白馬城是育空領域的首府,人口接近23,000,但整個育空地區的總人口數也才31,000人,而且其人口成長不多。白馬城之名原為Whitehorse Rapids,只因當時之瀑布呈現白色細絲,狀如一群白馬的鬃毛。後來Rapids的字尾不見了,剩下白馬一字,因以名之。雖然人口僅及二萬餘人,但就面積而言,它是加拿大第三大的城市。在城中尚有一個世界最北端的植物花園展場地、一間育空大學。

此外白馬城附近還有一個世界最小的沙漠,稱為卡克勒斯沙漠(Carcross Desert),其面積僅有260公頃。育空地區之總面積482,443平方公里,其最高點羅根山,標高5,959公尺,也是加拿大全境的最高點。

白馬城在道森城淘金潮中也曾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當年克隆岱克淘金熱潮吸引成千上萬的淘金客乘船從阿拉斯加的斯蓋格韋(Skagaway)上岸,翻山越嶺到育空河的源頭,再設法順著河流經過白馬城到道森市。後來,白馬城與道森市之間開始有船運,這段900公里的水道順流需二天半,回程逆流要五天。從美國阿拉斯加邊境斯蓋格韋(Skagway)越過白色隘口的鐡路於1898年開通,1900年展延到白馬城,至今仍暢通無阻,是世界景觀最壯麗的鐡道之一。白馬城後來因為阿拉斯加公路的開通,行政交通運輸需求日增,其重要性也大增,育空領域的首府終於在1953年從道森市遷移至此。

白馬城到處可以看到原住民,加拿大稱為第一國民(First Nations),這些原住民至少講八種不同語言,如Gwich'in, Han, Upper Tanana, Northern Tutchone, Southern Tutchone, Tlingit, Tagish 及 Kaska等。


阿登堡民宿的早餐

隔日(八月十二日)女主人雪仁一早就開始為我們作早餐。昨天她先來問我們早餐的時間與地點,最後敲定七點半在她家餐廳用餐。雪仁是一個能幹的女主人,她自公家退休後即開始專做外燴,是一位很好的廚師,她對自己的好手藝也信心十足。

她的家是一棟平房,離我們住的木屋約一箭步的距離。裡面除起居室外,客廳、廚房、餐聽均在一起,沒有隔間。這給她很大的揮灑的空間,烹煮時可以不必穿堂過室。今天早餐吃的是可頌、培根、炒蛋,三道菜都是她親自下廚。可頌很大,很特別,看起鬆脆可口。培根則用烤箱烤,不是一般用煎炒的方式,這是相當花功夫的一招,可能也是如此做法才使培根變成不油不膩。炒蛋也很特別,吃起來鬆軟可口。她說做這道菜時,雞蛋不要用打蛋器打,只要用手攪器均勻即可,然後加上一些起士以文火炒熟,不加鹽也不加胡椒,所以味道清淡而別有風味。

女主人對自己的烹飪技術很有自信,因此每一道菜都能說出一個道理來。像她自己做火生花(Fireweed)果醬,採摘時必須選定時間,且僅能採掫花的部份。採摘時需注意不要太靠近路邊,最好在林內的草地,以免受到污染。採集後蒸煮成果醬,味道甚為清香;做其他藍莓果醬也是如此,不過要注意熊的出沒,因為這也是熊喜歡的食物。

她說:有一次有一對父子前來住宿,由於來時已晚,要她建議那一家餐廳有較好的牛排。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這裡就是。她說要吃煮熟(Well-done)的牛排根本不用到好餐館,任何一家餐廳都可以做。要吃符合所需熟度的才需要真正的廚藝。於是她當場下廚,所做出的牛排賓主盡歡。

早晨的配菜除了火生花果醬外,尚有燻鮭魚。這是將新鮮鮭魚浸泡在水果濃汁中廿四小時,取出後經過煙薰過程即成。這些程序都是自行研製,不加任何防腐劑,因而具有獨特風味。經過品嚐後,定人詢問是否可以買一些,她說只做不賣;不過她最後還是送我們兩塊剛處理過的薰魚。臨走的時候,她還另外送我們三塊可頌,也夠我們路上充飢了。




購買二手備胎


昨晚抵達此地時,曾先與屋主萊爾稍做交談,並問及丹姆斯特公路的行駛概況。他說該公路他去過一兩次,路況還算好,並沒有一般人說的那麼可怕。許多路段開起來相當順暢,應該不必擔太多的心,即使我們現在開的小汽車也應該沒問題。一席話讓我們放下不少心,心想若聽信前晚奎奈爾先生那段唬人的話語,恐怕我們此行必須另行租車前往才行。

萊爾說,經過丹姆斯特公路時,由於多是碎石路面,有些石頭會有刺破輪胎的情形,但並不多見,只要在比較危險的地方減速慢行即行。至於備胎方面,他建議,不如在城內的修車廠買一個正常的二手備胎,價格也便宜,需用到時仍然可以派上用場,會比一般簡易備胎安全(註:一般隨車附送的簡易備胎厚度較小,僅提供短距離的代用功能)。

離開阿登堡民宿,我們因此先進白馬城。主要任務除加油外,另購備胎及補充食物。我們先到蜆牌加油站加滿油,並請服務生為我們檢查機油。一切妥當後,就在加油站的附設修理廠購買一只備胎。由於該廠有舊胎沒有舊輪框,所以買到的是新輪框配舊輪胎,要價120元。這是備而不用,搞不好回來還可退還哩。

2007年9月14日 星期五

白馬城內

美侖美奐的遊客中心

在超級商店(Super Store)補充乾糧及食物後,我們又在白馬城中逛了一圈,並到遊客中心詢問一些此行的細節。經熱心的接待人員努力解說後,她認為我們的行程中,一天一路開完丹姆斯特公路太辛苦,最好能在中間也會作適當的停留,如此可以比較有時間觀賞沿途風景。此公路之中點站為鷹原(Eagle Plains),那裡有旅館,可以加油,也可住一宵。我們三人幾經商量,認為這個建議相當合理。原來定人預訂的行程是一路趕至終點伊努維克,在那裡住上三天。現在若要改變行程,就得將三天改為二天,然後將騰出的一天宿在丹姆斯特公路的中點。



遊客中心特別為我們放映介紹丹姆斯特公路的影片,至少讓我們對這條公路有深一層的認識。這個遊客中心建築係經過精心規劃,它座落在城中心的育空河邊,由此可以親眼看到育空河浩大的水勢,經過白馬城,直奔阿拉斯加而去,並注入白令海。我們由遊客中心側門走出,立即可以散步於育空河畔。這裡也有梯級可以直下河岸,親濯育空河水。




古色古香的市中心

我們沿著步道走向城市的老街,有些建築還是維持當初淘金潮時的情況,雖然建築物外表已經過粉刷,但其色彩鮮艷,仍有古色古香的芬圍。有一個旅店的牆面這樣寫著:


In the Tradition of 1898 with the following distinctive Appertainances:
CLEAN BEDS with springs
HOT BEDS with soap
LOWEST ROOM RATES
WHISKY by the shot-bottle or in the glass
PAINTED LADIES inside
MUSIC live and 'victrole'


可以想像得到當時淘金客身上一旦擁有了黃金,來到這樣的旅館,會是多麼的意氣風發,醇酒美人多盡興。小弟看了「PAINTED LADIES」這個字眼就一直發笑。五十年代的電影裡,多少女郎有如粉刷牆壁一般,粉墨登場地等待客人的情形。今日善於化裝出門的女人,看到「PAINTED LADIES」這個字眼,至少也該有點警覺了吧。




定人走進一家書店,本想買電話卡,以便聯絡更改在鷹原住宿的事宜,因為他的電話卡一直找不著,不料等到掏錢付帳的時候才知道原來的電話卡還在皮包內。這家生意不錯,遊客絡繹不絕。

經過幾番折騰,我們在白馬城幾乎停留了一個上午,但所獲甚多,對我們這趟未來的行程也有相當的幫助。今天之天候仍然不佳,烏雲密佈,偶而會看到幾滴雨滴。我們正式出發時已經下午一時半。雖然由此往道森市行程僅五百廿公里,比前幾天的路程均短,而且必須改行克朗岱公路(Klondike Highway),亦即二號公路,但由於路況也不熟,只好謹慎為之。此程由小弟先開車。

白馬城附近的景色甚為宜人,其附近的拉巴基湖(Laberge Lake)狹長而水濶,伴於群山之中,是遊樂的好去處。路旁有狐狸湖(Fox Lake),面積較小,但伴隨二號路而上,幾乎處處是風景。

2007年9月13日 星期四

克隆岱克公路途中


檢視較大的地圖


卡麥克小鎮


沿著二號路北上即為克隆岱克公路(Klondike Highway),此路為以前的淘金路線,具有歷史意義。其起點為白馬城,沿二號公路北上,經卡麥克(Carmark),直到道森市。這一條路雖僅五百多公里,但沿著克隆岱河,風景秀麗。




沿著二號路北上約一個半鐘頭後,經過卡麥克(Carmarks),在其休息站換手,並準備吃個點心。卡麥克是一個小鎮,人口僅450人,四號路由此往東,可至華生湖會合,也算交通要道。卡麥克處於一個山間的平原,育空河正好彎曲扭八從此通過,所以產生許多自然的景點,如五指湍流(Five Finger Rapids)、育空曲道等都是玩水釣魚及划船的好去處。五指湍流就在路旁,可以由此俯瞰整個平原以及彎曲的河流。只因河流至此有石塊抵檔,流水變為湍急,形成一景。這裡也建有木梯,遊客可以拾級而下,到水邊看個究竟。

即使是這樣的一個小鎮,他們也似乎積極在發展旅遊事業。這個休息站的遊客中心很小,四方型有如一個亭子,週圍設有欄杆,造型奇特。進門時必須繞一個很大的圈子。裡面僅有一個小女孩在看守,提供一些旅遊資料。由於遊客冷清,定人一直耽心一個女孩子孤零零守著攤子,在這種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情況下,真怕發生不測。這個中心同時免費贈送遊客別紀念別針,倒是相當用心。



趕了一個下午的路,中途我們在貝利口(Pelly Crossing)停下。這是一個Selkirk原住民的村落,有一個加油站,一個小商店。我們順步進入店內,也順道解解手。商店賣的東西不多,大致是一些零食及飲料。這裡的原住民稱為第一國民(First Nation),但所謂第一,只是先後的意思,但至少加拿大政府仍然給予他們值得尊敬的稱呼。照道理,當上第一國民福利應該很好,政府應有大筆的補助,只是生活上仍然脫離不了那種貧苦、落寞、無助的情境。

商店附近,有一家簡單的博物館,稱為文化中心(Heritage Center),大概在展現當地住民的一些文物。本想參觀,但發覺沒開放,只好作罷。不過其他放置在外面的則有從前生活的樹屋及木船、竹筏等,至少可以瞭解當時生活的梗概。

碎石湖


我們繼續前行。約五點左右,天空烏雲密佈,只是沒有碰到下雨。最後來到一個稱為亭丁那(Tintina)濕地的休息處停下。此時天空突然放晴,陽光乍現,漫天白雲,變得十分美麗。路旁有一個湖稱為碎石湖(Gravel Lake),但怎麼看也沒有一點碎石子的痕跡,大概就是所謂的濕地地形吧。碎石湖面不大,但好像很長,湖面長滿水生植物。開始時在對岸可以清晰看到一隻麋鹿,只是不久又躲入森林去了。

由於這塊濕地富有礦物質,可以在春秋之季提供許多由阿拉斯加或北育空地區飛來的候鳥棲息。夏天也有許多水鳥群居於此,在遠處發現有兩隻天鵝在湖邊嘻戲。對於生態而言,這裡是縕育野鳥的重要場所。

2007年9月12日 星期三

淘金之城

道森市Dawson City

不久我們來到丹姆斯特公路的起點,明天將由此出發,前往北極的最後終點伊努維克。今晚住宿的地點是在道森市區;該市離此起點仍需再西進約四十公里。道森市在我們的期望中,應是不遠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路旁一堆堆的石頭,有些堆積如山。部份石頭還成行狀排列。這就是從前上萬人來到道森市淘金的成果,其所展現的就是將整個河床翻了過來。我們今日此來,另一個目的也是來見證當年道森市如何成為北方最大城市的心路歷程。進城的看板下原是一個遊客資訊中心,看板的兩面,一個歡迎與一個感謝。在陽光的烘托下,一暗一明之間,道盡這個城市的滄桑。

開車進入道森市區,竟然由柏油路面變成土路。由於剛下過雨,路上有些部份泥濘不堪。對這樣的變化,實在有點納悶,但全城如此,也只好隨遇而安。道森市在一個山凹裡,後有高山,前有育空河阻隔,腹地狹小。所有街道很短,開車轉兩圈就可以碰到原點。我們很快找到今晚的白山羊(White Ram)民宿,其外觀漆成粉紅色,實在怪異。目前這個城試著維持當初淘金時代的面貌,以招徠遊客,所以房屋都採取大膽的顏色。只有路面,聽說也要維持當初的原貌,所以不舖柏油,也就是這個原因。



我們將行李安頓妥當後,就先到鎮上加滿油。然後再到遊客中心索取相關資訊。這裡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在鎮上就有兩家遊客中心,一家針對育空全境,一家則針對道森市區。我們先到育空遊客中心,並觀看正在介紹的丹姆斯特公路的影片。我們此行的中心幾乎就以這條公路作為主要背景了。看了影片之後,我們又到對面之市區遊客中心。其實時間已近八點,他們都要打烊了。不過在這裡有展出挖金船的操作模型、愛斯基摩人所用的狗撬以及碩大無比的麋鹿角,令人大開眼界。

我們本想預定回程時的旅館,但這裡旅館都很貴,每晚都要130元起跳,還要加上7%的稅金。後來定人靈機一動,何不等明日到丹姆斯特公路起點的那家旅舍預訂,因為再貴也不會比市區貴,而且回程後也不必再往西走單程四十公里的路。主意一定,行程更動的事就好安排。


白山羊民宿

我們回到白山羊民宿。說實在這不像民宿,算是小旅館還差不多。因為樓上樓下住了相當多的客人,幾乎整棟均隔成小房間,共用廚房與衛浴。不過這樣也好,客人見面相互自我介紹,反而認識更多的人,也交換更多的旅遊資訊。民宿主人是位單親的年輕媽媽,有一個小男孩,自蒙特婁來此定居,算是辛苦持家。只是她經營這家民宿,可能純為生活,所以缺乏民宿的基本品味,倒像經營學生宿舍一樣,但價格卻很高,每晚加稅後也要115元。

有一對年輕夫婦剛由伊努維克遊罷歸來,今晚也住在這裡。他們是由白馬城坐飛機到北極,返程又坐飛機到道森市。雖然沒有像我們這樣辛苦開車,但他給我們的訊息則是北極圈的第一手資料。他說到伊努維克,還是要乘坐當地的小飛機飛到最近北冰洋的一個小村叫塔村(Tuktoyaktuk,正確唸法應為"塔突牙塔"),會有不同的經驗。坐這趟飛機每人要275元加稅,必須預訂,因為座位有限。雖然要花一大筆錢,看樣子這也是我們重要的一趟旅程。於是定人開始打長途電話聯繫,首先打電話到伊努維克的這家北極自然旅遊公司(Artic Nature Tour)定位,其次打到那裡的民宿減少一天住宿,並在鷹原旅館預定今晚的位宿。一切打點妥當,大家喘了一口氣,算是大功告成。



淘金夢


自古以來,男人受黃金,女人也愛黃金,而男人也愛女人。由於每人都愛黃金,所以人人都願作黃金夢。所以淘金的故事愈來愈多。

話說1896年8月16日,有三位探險家卡邁克 (George Washington Carmack)、史孤肯 (Skookum Jim) 和道森 (Dawson Charlie)共同在克隆岱克河(Klondike River) 的小支流白南沙溪 (Bonanza Creek) 找到了金礦脈。於是他們分割申請採礦權,開始在河邊掏取沙金。這件事也逐漸傳開來。第二年夏天,道森市的採礦工帶著價值二百萬美元所挖到的黃金乘船到了西雅圖和舊金山。船未靠岸,消息立刻傳遍美國,造成世界上最著名的採金熱潮之一。



次年(1898)春天,四萬多名慕名而來的淘金客湧入這一個鳥不生蛋的地方,一夕間使道森這個位於克隆岱克河與育空河匯流處的小聚落成為温尼伯以西、舊金山以北的最大城市。到了1899年春天,該地區所有的大小溪流都已登記開採,大家冒著風寒大做淘金夢,只是隨著淘金的頻繁,後來挖到的沙金已經愈來愈少,道森城的人口到1902年時僅剩5000人。

據估計到1904年克隆岱克流域共採出價值約一億的金子。但由於掏金成本墊高,挖出之黃金已漸不敷成本。1922年一部份採金公司則引進挖掘機,以機械淘金。大量的石頭泥砂與碎金由因此河床被挖起,廢棄的石頭就被堆在岸上,成為今日所見的景觀。可憐的石頭若有知,不知要如何怨嘆自己紅顏薄命!這些公司為了取得機械作業所需的動力,他們特別在北克隆岱河引水發電,以產生一萬匹馬力的動力。然而由於金價掉落,這些發電廠及挖掘公司只得相繼關門。在金價又高漲的今天,不知有沒有人再動淘金的念頭?

看官看了這段敘述,若以為道森市之名稱是因為紀念當初三位探險家之一的道森而來,那就錯了。這個地名及阿加公路起點的道森溪,兩者之名稱實際上都是紀念加拿大地理學家喬治道森(george M. Dawson)。為此道森市一直想與道森溪劃清界限,讓世人知道她才是道森市,不是道森溪。不過這種比較並沒意義,因為兩者相差二千多公里,而且道森市曾經是掏金的地點、曾是育空的省會,應該不會有人混淆。只是道森市還有一個不名義的事情,就是2004年的因財政困窘被宣告破產,至今仍在償債之中呢。

不論如何,這股「瘋潮」所吸引來的不止是金礦的投機客,人潮裡也有幾個敍事好手,藉著一些優異的文學作品,也為這個時空留下了不朽的美好記錄。其中最有名的大概是Jack London的「野性的呼喚」與「白牙」。

隔日早晨(八月十三日)雖然有很多客人,民宿的女主人還是為我們每人做早餐。昨晚來此住宿的人除我們三人外,還有昨天見面的那對夫婦,另有一對由外地來的夫婦及一位對當地相當熟悉的老婦人。大家見面,真是東南西北聊起來,小弟也加入戰局,熱鬧極了。女主人則一語不發,似乎是相當害羞的人,也許是歷經滄桑吧。

道森市區漫步

早餐後,我們先到都森城市中心走一趟。這裡的城鎮格局並不大,由市區的道路均為土路,所以下雨時也是泥濘不堪。即使不下雨泥沙也會隨著鞋底進到屋裡來。所以有些地方要求入屋時要脫鞋,商店則要求進門時要將鞋子在門口上的刷墊上刷一刷。這真是文明中為維持非文明之現狀所需忍受的痛苦。

市中心則是沿著育空河邊而建,對面為出麓,沒有住人。育空河水量充沛,是一條寬濶的大河,可以行船,從前淘金的人常由白馬城坐船到此地,也可由此坐船往阿拉斯加。目前在岸邊仍有船公司營業,因此可以乘坐遊輪沿河道觀光。這裡的商店不多,為配合觀光,市容並未作大改變,商店的門面都加上五顏六色,相當鮮艷。我們隨興走進街角的金飾店,裡面陳賣各種金飾及紀念品,店口還擺著一只長老象牙的化石,甚為稀奇。

店主為一位德國裔的婦人,說話有點口音,對我們的光臨則相當親切。她介紹店中的各項玉石產品,加拿大玉在中國玉市場相當有名,店中展示的有些為這家老店師傅的手工藝品,有些則是在外地如中國大陸等地加工的。我們感到稀奇的是當年淘金的產品及這些金塊的形狀。店裡有一個展示櫃,裡面標示者附近各條溪流所淘出來的沙金塊,形狀磋硪怪異,也相當有趣。她特別拿了由西索溪(Thistle Creek)取得的沙金給我們觀看,讓我們大開眼界。當年的淘金客日日夜夜作夢想得到的就在我們的眼前!




在道森市閒逛之後,正式出發約9:30。到達丹普斯特公路入口,我們在入口處之克隆岱河旅舍預約回來的住宿,這裡有貨櫃型上下舖屋出租,僅需五十元一夜。這應是我們此程中租到最廉價的旅舍了。我們啟程出發,正式進入天天擔心受怕的、終將接受考驗的丹普斯特公路。